回忆起年轻时的艰辛,唐启升哈哈大笑,不以为苦。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无论是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还是科技工作者都舍小家、顾大家,奋不顾身夺取胜利,继承发扬了老一辈科学家无私奉献、科技报国的优良传统。提名制是国际上科技奖励普遍采取的候选者产生方式,如诺贝尔奖就采用提名制。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姜澜指出,科技奖励实质上是同行之间的一种评议和认可,将提名权利交给较为熟悉科研领域实际情况的专家学者和学术机构,有利于遴选出真正有重大贡献的成果,提升科技奖励的影响力和公信度。总书记指出,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号召我们要下好这个先手棋。中国工程院院士、浪潮集团首席科学家王恩东说,采用提名制将助推科技奖励制度与国际接轨,充分发挥科学家和学术共同体的作用,不断扩大海外专家作为函审专家和会评专家的参与度。赵宇亮说,没有诚信的科技力量,就无法形成强大的国家力量。强化基础研究 补短板建优势强能力 《条例》特别强调,国家加大对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奖励。
赵宇亮强调,如果今天的基础研究投入不足,眼光不远、坚持不久,部署不及时,未来我国面临的技术瓶颈问题只会越来越多。作者:刘垠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20/10/29 8:55:24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再修订 科技奖励制度改革更进阶 ——科技界专家学者谈变化划重点 聚焦服务国家发展需要,强化科技奖励导向,《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的修订发布适逢其时。而这往往和完成学业构成冲突,甚至两头不着杠。
如果自己能力不行,或者出于其他原因没有写出学位论文、未达到毕业要求,那就延期毕业,也不丢脸。读研常见6大困惑及应对方法 从这些矛盾延伸开来,学生在读研期间会有很多困惑,这些困惑足以构成前进的障碍。然后找导师、师兄、师姐讨论,寻求他们的帮助。作者:马臻 来源: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0/10/16 21:05:33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读研真的很难吗?导师解答6点困惑 作者 | 马臻(复旦大学环境系教授) 每年都有很多研究生延毕、退学,媒体也不时曝出极端事件。
而如果论文是你写的,该生是第一作者,这就可能有问题了。遇到上述矛盾,如果学生和导师没有清醒的认识,各忙各的,没有形成合力,也没有人站出来对学生进行解释和心理疏导,那矛盾的爆发就很常见了。
从事任何工作,都没那么简单。同时,希望通过回答研究生常见的6大困惑,给读研的学生带来一些启发。只要实验是认真做的,哪怕得到负面的实验结果,也能用于撰写学位论文甚至发表论文。如果没有经费,那么研究生培养就无从谈起不但实验做不成,研究生导师的头衔都会被扒掉。
比如,自己和该生合作做了实验,导师却让该生做论文的第一作者。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我们知道,研究生能否出成果、顺利毕业,和导师的指导密切相关。但我往往会说:手头的课题没有工业前景,这没关系有多少课题真正能马上工业化?关键还是:既然选择了读研,就得正常毕业、找到工作,争取早日get out of here。
学生的常见困惑之一是:做科研不顺利怎么办? 我的回答:首先要务实地梳理好已经有什么数据,这些数据能说明什么问题,有什么后续实验想法。很多硕士生想从事的是和本专业关系不大的工作,这导致学生往往需要很多时间实习来完成这种转型。
如果学生在做科研上没有投入足够的时间,或者导师在指导研究生方面没有投入足够的时间,那么产生问题就不可避免。成为教师后,各种杂事纷至沓来上课、备课、申请项目、开会、填写各种表格、照顾小孩。
学生的常见困惑之二是:自己的同学跟着隔壁课题组的导师,马上能在高档次刊物发表论文,而自己在这个课题组做科研困难、发不出高档次论文。但无论如何,你找你的导师沟通了吗? 还有,遇到恶导师,请勇敢地投诉他。再次,课题组生存发展和研究生职业发展之间存在着矛盾。关键还在于设定合理的期望值,做好自己手头的事,争取早日get out of here(离开这里)。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对此,我的回应是:课题组别人活过来了吗?如果别人也存活,那么自己要么找导师坦率谈相处方法,要么自己提高独立性。
更何况,本科和研究生一直在扩招。其次,研究生职业发展和完成学业之间存在着矛盾。
研究生一定要理解真相和道理,认准自己的目标,做好自己手头的事情,有效地与人沟通、解决问题这是我倡导的做法。而如果导师对学生心慈手软,那么课题组的可持续发展无从谈起。
也可以找课题组师兄、师姐看看能否有解决之道沟通很重要,不能把事儿憋在心里。首先,研究生的科研基础、写作能力和完成学业之间存在着矛盾。
要在入学以后短短三年内达到高质量的毕业要求很难。还有,导师投入时间指导研究生这一理想和导师被各种事务缠身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学生的常见困惑之五是:课题组导师不大管学生,或者只是随口让学生看文献、作文献汇报,自己不知道如何才能完成学业。对此,我的说法是:如果自己发不出论文,要么坦然接受,要么努力改进,不能嫉妒别人。
很多考研学生其实面临着两个跃迁从本科到研究生阶段的跃迁、从本科所在高校向排名更靠前的高校的跃迁。课题组要生存发展,就得不停地做实验、发论文、申请科研项目
李灿团队在电解水制氢和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两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创新突破。圆梦:迈出重要一步 自2001年以来,李灿带领团队坚持不懈地致力于太阳能的综合利用和水分解制氢的基础研究,在太阳能光催化、电解水和二氧化碳转化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当下,二氧化碳减排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问题。20年前,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灿从大自然的光合作用中获得启发。
鉴定委员会专家一致认为:该项目集成创新了液态太阳燃料合成全流程工艺装置,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整体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在电解水制氢方面,实现了高效、低成本、长寿命规模化电催化分解水制氢技术,经测试验证,该技术在单套工业电解槽上实现大于1000标方氢/小时规模化产氢,单位氢能耗降低至4.3度电/方氢以内,是目前全球规模化碱性电解水制氢的最高效率。李灿还有更大的梦想实现更大规模的液态阳光工程,推动液态阳光经济的发展。科学家们也在二氧化碳捕集、封存,以及资源化利用方面作出了大量探索。
筑梦:道法自然造福人类 长期以来,人类以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占主导的能源结构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由此带来的气候变化和生态破坏问题又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事业未竟,下一步还要不断改进技术工艺。
液态太阳燃料合成包含三个重要环节:太阳能光伏发电、电解水制氢和二氧化碳加氢合成甲醇。把太阳能变成液体燃料,科学家们形象地称其为液态阳光。
经过近20年攻坚克难,终于在2017年10月,李灿团队取得了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技术突破,开发了一种二元金属氧化物ZnO-ZrO2固溶体催化剂,实现了二氧化碳高选择性高稳定性加氢合成甲醇。现场考核组组长、北京大学教授刘海超说,液态太阳燃料合成示范装置实现了从太阳能、水和二氧化碳直接合成甲醇的绿色规模化生产,同时也为解决可再生能源间歇性问题和弃光、弃风、弃水问题提供了新的策略。
本文由钗荆裙布网“五一”假期火车票今起开售 这些城市最热门钗荆裙布网的认可,以及对我们原创作品以及文章的青睐,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站长或者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为游客“腾出一座城” 重庆号召市民国庆错峰出行”